贾德香|多措并举 加快推进“煤改电”
发布时间:2017.12.19
多措并举 加快推进“煤改电”
国网能源研究院研发中心主任工程师 贾德香
今年入冬以来,北方部分地区出现采暖天然气供应不足,LNG价格翻番式暴涨现象,“煤改电”的呼声再次高涨。从现实情况看,各地应因地制宜实施清洁取暖,特别是在缺气地区实施“煤改电”取暖,应该得到足够重视。
从中长期来看,“煤改电”意义重大
一是大气污染防治的需要。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散烧煤比重过高,是造成严重大气污染频发的重要原因。
据统计,1吨散煤燃烧排放相当5~10吨电厂燃煤排放污染物。尤其是北方部分地区冬季大量消费散煤取暖,加上城市机动车尾气排放和气象条件不利等因素,更容易造成持续的重度雾霾现象。通过“煤改电”和加强电厂环保改造,既可以大幅减少人口密集地区的环境污染物排放量,又可以优化配置全国环境资源承载力,还可以减少能源消费的污染物排放总量。
二是温室气体减排的需要。煤炭消费是我国目前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议题。2009年,我国确定了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2014年,我国承诺计划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并将努力实现尽早达峰。我国明确碳排放达峰时间表,既能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决议,展现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也能体现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
三是保障能源安全的需要。我国能源消费中,超过60%的石油和1/3的天然气来自进口。我国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决定了如果不转变能源消费方式,未来油气对外依存度将持续走高。煤炭是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实施“煤改电”,是中长期能源战略转型的必然选择。
“煤改电”涉及居民采暖等众多领域
居民采暖领域包括存在采暖刚性需求的北方地区和有采暖需求的长江沿线地区,特别是燃气(热力)管网覆盖范围以外的学校、商场、办公楼等热负荷不连续的公共建筑,燃气(热力)管网无法达到的老旧城区、城乡结合部或生态要求较高区域的居民住宅,京津冀、长三角等大气污染联防联控重点区域,西部和北部新能源富集地区。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是当前我国“煤改电”的重点领域。
生产制造领域包括生产工艺需要热水(蒸汽)的各类行业,金属加工、铸造、陶瓷、岩棉、微晶玻璃等行业,农产品加工行业等。重点地区和领域包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等地区的服装纺织、木材加工、水产养殖与加工等行业;河北、河南、江西等地区的金属加工、铸造、陶瓷等行业;浙江、福建、安徽、湖南、海南等地区的电制茶、电烤烟、电烤槟榔等。
电力生产领域主要指可再生能源发电或高效节能环保燃煤机组替代燃煤自备电厂发电。重点地区和领域是四川、青海等地区的燃煤自备电厂替代,以及西部和北部弃风、弃光电量替代燃煤,西南弃水电量替代燃煤。
电力消费领域主要指电蓄冷空调、蓄热电锅炉等,促进电力负荷移峰填谷,提高社会用能效率。电蓄冷空调重点地区是江苏、浙江等东南部省份。蓄热电锅炉重点地区是天津、山东等北方经济发达地区。
“煤改电”大规模发展尚存诸多制约因素
首先,终端能源消费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由于经济增速持续放缓,国际、国内油气价格持续低位运行,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价格竞争优势不强,大规模推广面临发展瓶颈。一是受经济运行“三期叠加”影响,实体经济经营压力增大,企业面对电能替代改造投资门槛高、用能成本增加的实际问题,实施意愿不强,需求难以释放。二是我国能源在开发、使用环节都没有体现环境成本,电能清洁、安全、易控的优势被削弱,在终端能源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三是近年来天然气供需形势趋于缓和,“三联供”等天然气用能方式快速发展,给“煤改电”带来挑战。
其次,配套支持政策有待进一步强化和完善。目前,虽然各级政府出台了很多政策,但具有实质推动作用的补贴、价格类政策还较少,政策支持力度和作用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一是国家支持政策落实滞后。截至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尚未根据国家有关“煤改电”的要求制定地方性实施方案,国家政策的落实还需要与地方政府进一步沟通协调。二是政策补贴扶持力度有待加强。“煤改电”说到底需保障用户的合理利益诉求,目前对用户实施“煤改电”有重要推动作用的财政补贴、价格类政策数量偏少,支持力度偏弱,不足以充分调动企